2016年1月26日星期二

說錯了,原來“蘇祿蘇丹國東西峒三王”也受到咗“明朝皇帝”冊封

1417年,東王巴都葛叭哈剌、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妻叭都葛巴剌卜及隨員、家屬等共340多人航海來到中國,當時明成祖正在北京為遷都做準備,蘇祿三王抵達南京後又換船沿運河北上,于八月初一抵達北京朝覲,逗留27天,受到明成祖接見、賜封和隆重接待,進貢「金鏤表文」和「珍珠、寶石、玳瑁諸物」,明成祖「賜印誥、襲衣、冠帶及鞍馬、儀仗器物,其從者亦賜冠帶有差」,臨行時再獲接見,三王各獲得「金鑲玉帶一條,黃金100兩,白金2000兩,羅錦文綺200匹,絹300匹,鈔1萬錠,錢3000貫,金繡蟒衣、麒麟衣各一襲」。終明朝一世,外國國王親自來訪的寥寥無幾,三王一齊來訪的僅蘇祿一例,因此所受的禮遇也是最鄭重的,和南洋號稱「最恭順」的滿剌加相同。 由於南北往返,舟車勞頓,加上寒流突襲,習慣熱帶氣候的叭哈剌沿運河南下至山東德州,因病醫治無效,于九月十三日與世長辭,遺命留葬中國。明成祖聞訊後派禮部郎中陳士啟前往祭奠,以國王禮節將扒哈剌葬于德州,並賜謚號「恭定」。安葬扒哈剌後,西王、峒王一行辭別歸國,而東王一家除長子都馬含回國嗣位外,其餘家屬包括王妃葛本寧、叭都葛蘇性,次子安都祿、三子溫哈剌等10人留德州守墓。 蘇祿蘇丹國希望成為「中國固有領土」被乾隆拒絕 東、西、峒三王則得到明朝「冊封」,屬於東亞典型的「藩屬關係」,但這種所謂「藩屬國」並非真正的統治,而是一種特殊利益交換關係,即中國皇帝從「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傳統理念,認為自己是天下萬國宗主,其它國家都歸自己「領導」,而弱小鄰國一來畏懼中國實力,二來希望通過「朝貢」換得成倍的「賞賜」,獲取利益,也樂得「嘴上服軟」。不過,此後在明朝官書上,蘇祿三王此後的「朝貢」紀錄寥寥無幾。蘇祿東王留下守墓「三年」的10名家屬,僅叭都葛蘇性一人在6年後歸國,其餘都留在德州,終明朝一世,他們的國籍都是蘇祿,是明朝的「客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