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5日星期二

假若“南越总統吳廷琰”未死……“越南共和國(南越)”至今仍存在

重評價吳廷琰:以另一個角度觀視南越

作者:卡特琳-斯塔勒 ( Kathryn Statler )







譯者按: 49年前,1963年11月1日越南共和國首都西貢發生政變,由楊文明為首的軍人推翻吳廷琰政權並指使軍官將總統和其弟吴廷瑈殺害。茲推介由美國歷史教授卡特琳-斯塔勒撰寫對吳廷琰人物評價的文章。

以前本博客所有文章涉及越南第一共和國總統的中譯名為吳庭艷,此因本網站大部分讀者來自中國。為尊重史實,從今起將採用其自取的漢名:吳廷琰。特此通告。


在撰寫《 取代法國:美國介入越南的根源 》( Replacing France: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Intervention in Vietnam )一書中, 我曾評價1954年日內瓦會議後美國人如何取代法國的方式。

日內瓦會議曾為胡志明和法國的力量帶來暫時的和平,並且以十七度緯線為界把越南分割為二。

法國的領導人相信將可以繼續維持在南越的影響, 但不果,因為美國人已開始佔領前法國人手中的各個位置。


比人們所想的還要聰明


正是吳廷琰,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形成越南從法國變為美國的影響。當排除了法國在南越的一切影響後,吳廷琰則又在美國人的面前轉向尋找獨立的目標。

日內瓦會議後, 美國官員支持吳廷琰,因為他們為吳身上掛著那反貪腐、反共和親西方的招牌吸引。可是實際上,吳廷琰有系統性的打破了美國在南越的要求,宣稱其為一位自主的亞洲領導人。

當吳廷琰成為首相時,不管是盟友或敵人都以為他是個道德、講原則和誠實但在政治上又不太聰明的人。

吳廷琰對人們已展示所想不到的聰明一面。 1955年5月中旬, 吳已是消除了國內的對手,尤其是高台教、和好教和平川派。

他在現代歷史中最成功的運轉和安置移民事件也擔當了重要的角色:1954年日內瓦會議後, 北方難民湧向南方遷居。

以南越曾被排於談判之外和最終也不在任何的協議上簽字為理由,吳廷琰也擊破了按原日內瓦協議將於1956年舉行全國總選舉的計劃。

從1954年至1963年被殺害之前的期間,吳廷琰一方面歡迎美國的援助但另一方面又努力反對美國主導南越的政策。

此外, 為使不讓人視為美國的傀儡,吳廷琰設法與第三世界的中立國家合作和獲取它們的尊重。 吳所穿著的服裝猶如西方人,因他認為西方是權力的中心,但他又堅決走自己東南亞的道路。

有趣的是,50年代末,從極力排法之處,吳廷琰又開始與法國修好關係,以示其獨立於華盛頓之外。


外交政策


在對外關係上則是吳廷琰最成功的事務。 對於他,優先的外交目標是提高南越的國際地位,與其他國家實現關係正常化。

至1956年10月, 南越派駐外國的使團地計有法、美、英、西班牙、意大利、日本、泰國、菲律賓、柬埔寨、寮國、印尼、台灣和香港。 與北越相比,南越獲取更多國家的承認( 至1958年初有40多個國家 )。

同時吳廷琰也顧慮被亞洲各國視其為 “ 西方製造的人 ”。 一旦南越的政治根基鞏固後,正是他提出須減少美國的依賴。

在1956年選舉之前,吳廷琰對各 “ 不結盟 ” 國家冷諷熱嘲,但在國內危機過後,他改變了政策: 與亞洲各國改善關係。

首先,吳廷琰對印度示好,1957年親自出訪新德里。此行目的是向人們表明其不是南韓的李承晚或台灣的蔣介石。在吳的眼下,這兩人是美國的諸侯。

為提升其國際聲譽, 吳廷琰也前往其他國家作訪,會見各國領導人如緬甸的吳努 ( U Nu; 1907年-1995年. 時任緬甸總理. 譯者注 ) 等。

此外他還飛抵華盛頓、堪培拉、漢城、曼谷,會晤日本首相,摩洛哥和伊拉克的使團等。 吳廷琰還與澳洲、南韓和泰國簽署了反共聯盟協議。

他極力與中立國家發展關係,與阿拉伯國家結好,並與日本商討解決二次大戰戰爭賠償的問題。

西貢加入多個國際組織,也為提高越南共和國在國際的聲譽。

至1957年底,南越派駐至少有二十個聯合國有關組織的代表,而且也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成員。

採取平衡亞洲和美國的行為最終於1958年把吳廷琰帶到外交政策上的十字路口。

據當時最資深的越南問題專家貝納德-科爾( Bernard Fall )所說, 南越可以一直保留在美國的手中,被人視為美國的諸侯,或西貢亦可以走中立的道路, 可是,那時南越須應付政治的不穩和經濟的難題。

最終,吳廷琰和其胞弟吴廷瑈決定採取對美關係中維持南越獨立的立場。

至1960年, 南越獲得55個國家的承認 --- 一大成就, 而當時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在外交上仍是較為孤立.




吳家成員照 . 左起 : 第二人為吳廷琰; 第四為吴廷蜀 ; 第五為陳麗春(吴廷瑈之妻)



國內的失敗


儘管在1950年年代裡較成功的保持了獨立的對外關係,但是,當甘乃迪當任美國總統時,吳廷琰在對外和對內領域上皆失去了主動性,因為美國日益加強其干涉和吳不能夠對付國內的各個問題。

出現在南越的難題,部分的可歸咎於美國不通曉第三世界的民族主義和吳的動機。

在西貢的美國官員也感到十分愕然:儘管獲取美國的援助,吳廷琰仍然反對美國所提出的改革措施。

與此同時,吳廷琰亦感到憤怒為何美國人不明白吳決定走的那條路:同時放棄資本主義的民主和共產主義的計劃經濟。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若美國繼續支持吳廷琰將會發生甚麽事。

雖然在外交上取得成功,但吳廷琰也難以有效地抵擋河內要南北統一的決心。無論如何,長期以來人們都低估了吳所取得的成績。

正是他,曾消除了高台派、和好派與平川派,使法國放棄殖民地, 獲取美國相當的援助,也使國際社會接受 “ 1956年全國總選舉意念的崩潰 ”, 和使他們承認越南的國家不能統一,只要北越還是共產黨統治的一天。

吳廷琰也設立了南越的憲法,將最高權力下放予執行機構,設立了南越的國會,同時也幫助了成千上萬的北越難民在南越安居立業。

當然吳廷琰也有不少的弱點,正如多年來諸批評者曾所指出的那樣。尤其是農業改革政策帶來的害處、政治上的打壓和只聽取家屬親信治國,令政權變得無能。

然而,吳廷琰不是傀儡。 最終,正因為他決心走其所定之路而被南越的將領們和美國把其推倒。


“吳廷琰”之死……对“越南人”來說是一个損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