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7日星期二

原來“緬甸果敢”在“清朝”是屬於“中国”……真係唔講唔知……

清代以前 鎮康州 果敢地區在歷史上多屬於地方土司管理的地區,未成為中央集權國家所能有效控制的邊境地區;崎嶇複雜的地形決定了其多樣化的民族組成。 該地曾為哀牢百濮的地域,後哀牢內附東漢,該地屬於東漢永昌郡西南邊陲。 三國時代蜀漢諸葛亮在平南時在諸葛炮樓山留下了遺蹟。在白族大理國時期,劃屬永昌府孟纏甸範圍。 元代,分屬雲南省鎮康路、孟定路孟纏甸的一部份。明代,則屬鎮康土州以及孟定土府的疆域。[5]果敢舊名科干,另有一說科干山為孟艮土司舊壤[6]17世紀南明政權向西南方敗退,大規模的平民隨著桂王永曆明軍遷徙雲南。 清史稿記載,明朝滅亡後,有一批隨南明入緬的官族後裔稱為貴家、或稱桂家,乾隆年間首領為宮裏雁。宮裏雁與木邦一同攻甕藉牙,兵敗。[7][8]有觀點認為此貴家就是果敢的舊名。 楊氏土司世襲統治 果敢縣 土司姓氏 楊姓 土司民族 漢族 官銜 不詳 治所 楂子樹 (今緬甸撣邦果敢特區西山區) 始封者 不詳 始祖 楊獻才 興亡年代 至 1959 撤銷原因 緬甸聯邦終止土司制度, 土司主動交權予地方議會 18世紀,鎮康州以及木邦的交界處出現了楊姓漢人勢力,楊獻才與繼任者楊維興以興達戶為基礎,對外擴張。至1840年,第四代領導者楊國華被清朝冊封為世襲果敢縣令。[9][10][11][12] 1886年,英國吞併緬甸貢榜王朝,同時將緬甸北方臣服於緬甸的土司也納入英屬印度。英國與清朝簽訂契約,界定中緬兩國邊境傳統上沒有穩定歸屬的土司,一些被分為中國所有,部分則屬緬甸。經過多年談判,1897年《中英續議緬甸條約》果敢被劃入英屬印度的範圍[13][14][9][10]成為木邦大土司轄下的小土司邦。 二戰之後,果敢與鄰近的土司邦一同自英國獨立,組成緬甸聯邦。果敢獲得大土司的地位,不再從屬於木邦。楊姓土司的世襲統治權至1959年結束,歷時兩百餘年的果敢土司至此交權予地方議會。[15] 後土司及緬共執政時期 土司政權結束之後,果敢陷入了長年的動亂。1963年楊振材遭到緬甸奈溫政府逮捕,土司家族成員楊振聲隨即建立了軍隊與政府相抗,反抗勢力很快地被瓦解,但戰爭沒有完全結束,由原有的反奈溫政府戰爭,逐漸演變為果敢各方勢力內戰。楊振聲最後流亡法國。1968年以後,緬甸共產黨在中國共產黨的支援下,吸收了緬甸東北山區的少數民族武裝,控制緬甸東北邊境地區,包含果敢大部分領土。 撣邦第一特區 1989年,彭家聲治下的果敢脫離緬共,與緬甸政府停戰,3月11日成立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一般稱為「果敢同盟軍」)和特區政府。特區保有有限的軍力,獨立的內政、軍事、財政等權力。中央政府派駐少量的公共服務人員至果敢[16]。2003年全面停種罌粟。 1992年、1995年分別發生了軍事衝突。2009年發生軍事衝突之後,原特區政席彭家聲去職,由原副主席白所成擔任果敢地區臨時管理委員會主席。[17] 縣治老街的地標性建築雙鳳塔 地理與人口編輯 果敢的輪廓猶如朝鮮半島[18],圖中區劃為2009年果敢軍事衝突前態勢 疆域 1989年彭家聲脫離緬甸共產黨之際,一同脫離緬共的軍區包含果敢、貴概及勐固,均屬於撣邦第一特區管理。1990年代特區內部紛爭,薩爾溫江以西脫離第一特區,特區僅領有薩爾溫江東岸的果敢。 果敢面積2060平方公里,四面以高山或河流為界,境內遍佈高山深壑,全境海拔在450至2400米之間,山與山之間的壩子海拔約1100米。主要精華區位中部的麻栗壩山間盆地。疆域西抵薩爾溫江,南以南定河與佤邦(撣邦第二特區)相對,東與中國雲南省鎮康縣為鄰,少部份與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接壤,北面是龍陵縣、芒市。[19] 行政區劃 主條目:果敢行政區劃 果敢自治區特區劃分為一市(老街市)一縣(果敢縣);果敢縣下設六個區,區下設鄉: 老街市,特區政府所在地及果敢縣治,自治特區政府位於老街的西北部的平掌。 果敢縣,縣治老街市 紅星區,區治慕泰街 興旺區,區治新平街 東山區,區治石園子街 西山區,區治大水塘街 清水河區,區治清水河 滾弄區(已由緬甸政府控制) 民族、人口 果敢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共有漢族(果敢族)、撣族、崩龍族、苗族、佤族、傈僳族、克欽族共7個民族,通用果敢語(漢語西南官話雲南方言)。在常住人口中,漢人佔87%。大多數的果敢人是明代移民的後代。在撣族中,「果」是九的意思,而「敢」是人家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九戶人家的意思。果敢人自己的解釋卻是:「果」等於果斷,「敢」等於勇敢。 截至2009年,果敢常住人口14萬人,暫住人口3萬人,果敢族多集中在老街,緬族則多為中央政府派駐的公共事業職員。 經濟編輯 果敢在經濟上屬相對落後的地區,自英國殖民於緬甸以來,以種植罌粟為主,以出產優質大煙聞名於世。在20世紀初土司治理的時期,曾有一段繁榮的歷史,罌粟也逐漸成為果敢唯一的經濟來源。 由於長年戰亂,原有的經濟建設、政治體制、社會基礎皆遭受極大的破壞,使基礎建設被破壞以後未獲重建且停滯不前,直到停戰以後才穩定發展。但2003年果敢停止生產罌粟,切斷了當地的經濟來源,且替代種植的情況並不理想,經濟遭受嚴重衝擊。另一方面,果敢的產業朝向博彩業發展,主要對中國招攬遊客,有『小澳門』之稱,但近年財政收入因中國政府對境外賭博旅遊有所限制而隨之銳減。 由於緬甸政府對果敢實施經濟封鎖,果敢的經濟嚴重依賴中國雲南,積極從中國引進資金、技術及人才。電力方面由中國南方電網公司通過35千伏南果東線提供[20]。通信方面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在附近建有基站,使用中國臨滄地區區號0883,網際網路也經由中國對外聯繫。另外,中國電信及中國移動的手機用戶漫遊至果敢地區時是沒有國際漫遊費,無需申請國際漫遊功能。 文化及教育編輯 果敢的主要人口為明代移民後裔、華人,數百年來傳承著中華文化與當地的少數民族相互融合。今日的果敢文化與臨近的雲南省鎮康縣相似。主要人口信仰道教和佛教,接受傳統的儒家思想。此外還有少數民族特有的風俗,主要的信仰中心為老街的果敢大廟。 果敢現有千戶以上李、楊、王、羅四大姓及千戶以下500戶以上張、魯、周三大姓,全部在冊286個姓氏。 教育 果敢的文教尚在發展階段,基礎教育於停戰後重建,有中小學校十餘所,學校以果敢語(漢語西南官話)混合緬語授課,每週有三至四小時的緬文課程,由緬甸中央政府派遣的緬文教師教授。[21]境內沒有高等教育,極少數人曾到緬甸內地留學,許多產業的技術人才一般從中國招募。 果敢自治區共有206所學校,其中,中小學校4所,幼兒園2所。在校生共21090人,其中初中生283人,小學生19946人,學前幼兒861人。緬果雙語學校112所,緬語在校生13072人。果敢文教師426人,緬語教師254人(2013年8月份新緬語老師報到前統計)。 傳媒 果敢有數家本地媒體,傳媒有果敢特區電視台,《果敢特區報》、《果敢民族報》、《果敢法制報》和《果敢畫刊》、《果敢雜誌》。從2007年開始,特區政府新聞局開通了政府網站暨官方論壇,是果敢對外的網路窗口。 傳統節日 春節、清明、端午、七月半、中秋節。 交通運輸編輯 果敢地勢崎嶇,馬和騾適應山區道路,為果敢主要的運輸工具。穿越群山、聯絡各地的公路品質欠佳,若天候不好則不能行車。大眾運輸不發達,首府老街為果敢最重要的交通節點,市區有計程車和客運站。 另外,過去果敢當地發出的車牌一向依從中國車牌的格式,採用以「果」字開首的車牌;後來改為與緬甸車牌統一格式的「KK」字頭車牌[22]。 政治與軍事編輯 軍事力量 果敢自治區武裝部隊:八八事件後接受緬甸改編的前同盟軍部分人員,負責自治區安保工作,由緬甸中央及自治區雙重領導。 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或稱: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八八事件前果敢正規軍事力量,八八事件後已轉戰山區與緬甸政府軍打游擊戰謀求驅逐緬軍恢復政權。 緬甸國防軍駐滾弄部隊:駐守果敢與撣邦其他地區交通要衝,進可解決民族武裝及外來威脅,退可保緬族地區安全。 主要事件 軍事力量初期由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以及緬甸中央政府派駐於滾弄的軍隊所構成。同盟軍由第一特區政府主席彭家聲所領導,負責特區的治安以及面對中國邊境的國防,而中央政府的軍隊則駐守在果敢南部重要的據點滾弄,負責特區對撣邦其他方面的軍事控制,不負責特區內部事務。特區政府的掌握的邊防警力規模由緬甸中央政府規定,但武裝配備由特區政府負責,特區政府擁有較高的自主權。[16] 2009年8月軍事衝突之後,緬政府控制了果敢,在果敢各機關部門都安插了緬族人員,果敢名為「自治」,實則完全由緬族人主宰,[4]緬當局宣布「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改編成邊防部隊」。[23]。然而,事實上被改編的僅為同盟軍的少數人員。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在戰局不利下暫時撤離果敢,但時刻不忘光復果敢,爭取果敢華人正當權益的神聖使命。 2014年,果敢同盟軍轉戰回到果敢江西地區,打死打傷緬軍幾百名,擊斃緬軍營長一名。[來源請求] 據果敢官方網站報導[來源請求], 2015年2月9日,緬甸政府軍與果敢雙方衝突再起,難民湧入中國境內。[24]2月10日,彭家聲發表公開求救信,呼籲中國人民和全球華人關注果敢華人命運,並強調是緬甸軍政府在果敢實施暴力鎮壓才被迫抵抗。中國邊防軍已在安置難民。[25] 對外事務 果敢的涉外事務活動以鄰近的佤邦、勐拉、克欽邦以及中國的鎮康縣為主,往來非常密切,外交事務則有緬甸中央政府負責。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